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5的文章

泡沫化的Cloud Computing?

  Gartner's 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 2014 無論是上課、演講, 最近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問到Gartner's Hype Cycle 這圖上的cloud computing 為何落在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 (泡沫化)的區間。 若說是隔壁的NFC,的確在Bluetooth與RFID的夾擊下幾乎是大符的限制了伸展的空間, 更別說有什麼殺手級的應用。   然而Cloud Computing的情形則大為不同,

Foto Diarios–20150217 - In The Lonely Hour

  最後一個工作日的午後,摩卡壺濃縮的氣味、陽光灑落羊毛衫上的味道, 房間迴盪著摩登卻懷舊靈魂、節奏藍調,歌詞是淡淡的悲傷,卻無奈妥協, 到了這個年紀,一切都懂了 (這就是大叔的味道嗎?)   Sam Smith - ‘In The Lonely Hour’ 的確適合這樣的日子、這樣的午後,和這樣的年紀。   PAN 2015.02.17

大數據與人道援助 - 群眾標記(crowdmapping)應用

元智大學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 潘人豪助理教授  Email: pan@51donate.com 本文同步刊載於 :《元智大學大數據電子報 第四期》 這幾年雲端技術、大數據應用的蓬勃發展,早已深入每一個人日常生活中,更不用說在各個商業領域的前端應用,如本校元智大學積極透過大數據技術應用於政府、產業、學術領域,含括法規政策、新創服務、基礎通訊、生醫資訊、智慧製造、零售通路、交通運輸與物流管理、智慧電網各種領域,正是呼應了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於2011年發表的”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報告中提出的大數據應用龐大商機,如對於歐洲公共部門管理貢獻高達兩千五百億歐元的年產值,對美國醫療產業則有高達三千億美元年產值,對於零售業可高達60%的潛在利潤成長。然而在這樣全球火熱且全面關注的議題中,卻鮮少有人意識到,大數據也同時悄悄的應用到人道援助、國際合作領域中。 每當我們撥出一通電話、購買某個商品、使用社群媒體,甚至僅僅打開網頁瀏覽,都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大量資訊,加上自動化感測裝置的連續資料,無論是從政府單位或是私人企業產生儲存,這些無數的大數據資訊源與其交互組合可解釋的問題幾乎可以涵蓋各種議題,而當今的人道援助、國際合作機構,便是企圖利用各種大數據資訊或雲端計算科技,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問題,給予目標族群(vulnerable communities)更快速、有效的援助服務。 然而對於這樣的大數據、雲端服務應用,其實並不是近幾年大數據技術流行才有的,早在2007年,位於東非的肯亞(Kenya)共和國因為俱爭議總統大選後的全國性暴動,種族對立衝突造成超過一千三百人喪生與三十五萬人被迫離開家園躲避內亂。   政府軍隊進行武力鎮壓 (Photo: Evelyn Hockstein, The New York Times )   肯亞國內Kikuyu 族群民眾抗爭 (Photo : Evelyn Hockstein, The New York Times)   而在肯亞內亂當時,一群當地程式設計師與網路團體開發出名為Ushahidi計畫,Ushahidi為肯亞當地Swahili語言的證言(testimony)之意,U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