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4, 2007的文章

創新與競爭力

      『 創新 是臺灣的未來。 』   三年前,一場現任清大科管學院院長史欽泰 博士演說時所下的結論。   近幾年,創新這個名詞似乎總是迴盪不絕於耳, 從02年看到行政院的”兩兆雙星”到之後不斷出現在報章雜誌的鼓吹倡導。 我們面臨的始終都是同樣的問題: 十幾年來有減無增的國民所得 全球競爭下企業的薄利趨勢 開發中國家的製造轉移 缺乏品牌 人才不足 可笑的是這樣的問題縱使在五年後的現在,我們卻仍然感覺到它的迫切與壓力。 反觀中國大陸都開始透過自創品牌宣示擺脫全球製造工廠的定位, (如接手IBM個人電腦的新聯想集團、成功打入歐美家電市場的海爾集團...) 更遑論在創意產業上早已經遠拋下我們的南韓。 而臺灣除了政治內鬥與國家前景不明外,我們的角色定位與目標又在哪?   Intelligent Times 資訊與電腦 2007.01 No.315 期中, 執教哈佛商業學院同時也是全球頂尖企業顧問的 Jeffrey F. Rayport 探討了『 企業品牌塑造關鍵 』 文中Intelligent Times 記者請益了臺灣企業因為成本問題而外移到大陸設廠,導致臺灣勞工面臨失業問題, 而在這樣的趨勢下,臺灣勞工該如何尋找另一個出路?臺灣產業該如何升級?   Jeffrey F. Rayport 很客氣的指出,他認為台灣人具有高度的創新能力以及企業精神。 雖然在勞力成本上並沒有競爭的利基,但具備高EQ才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未來新興產品必須完全滿足顧客需求, 以及理解顧客為何有這些需求的原因,這樣才能研發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而臺灣現在面臨的,是如何將臺灣人力資源中的創新能力以及企業精神整合到產業之中,提供勞工的結構以及利潤。 所以僅談製造業是不足的,必須要往上游走,談如何創造成功品牌、服務以及整合客戶的經驗。 因此臺灣必須重新整合資源,並將資源投注在能夠提升國家產業結構的產業, 這將是決定台灣能否在下一個階段的產業競爭中繼續保持現在地位的重要條件。   老實說,看到這篇文章,我感到非常的悲哀, Jeffrey F. Rayport 講的非常正確,也指出了臺灣現在所需要的方向。 但悲哀的是這個我們早已發現也面對許久的現象,這些年來我們非但沒有改進,卻仍不知所措。 更諷刺的是,這個由資策會出版的刊物所提問的內容, 其中所得到的答案,與三年前同樣是資策會 羅德和副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