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 是臺灣的未來。 』
三年前,一場現任清大科管學院院長史欽泰 博士演說時所下的結論。
近幾年,創新這個名詞似乎總是迴盪不絕於耳,
從02年看到行政院的”兩兆雙星”到之後不斷出現在報章雜誌的鼓吹倡導。
我們面臨的始終都是同樣的問題:
- 十幾年來有減無增的國民所得
- 全球競爭下企業的薄利趨勢
- 開發中國家的製造轉移
- 缺乏品牌
- 人才不足
可笑的是這樣的問題縱使在五年後的現在,我們卻仍然感覺到它的迫切與壓力。
反觀中國大陸都開始透過自創品牌宣示擺脫全球製造工廠的定位,
反觀中國大陸都開始透過自創品牌宣示擺脫全球製造工廠的定位,
(如接手IBM個人電腦的新聯想集團、成功打入歐美家電市場的海爾集團...)
更遑論在創意產業上早已經遠拋下我們的南韓。
而臺灣除了政治內鬥與國家前景不明外,我們的角色定位與目標又在哪?
Intelligent Times 資訊與電腦 2007.01 No.315 期中,
執教哈佛商業學院同時也是全球頂尖企業顧問的 Jeffrey F. Rayport 探討了『 企業品牌塑造關鍵 』
文中Intelligent Times 記者請益了臺灣企業因為成本問題而外移到大陸設廠,導致臺灣勞工面臨失業問題,
而在這樣的趨勢下,臺灣勞工該如何尋找另一個出路?臺灣產業該如何升級?
Jeffrey F. Rayport 很客氣的指出,他認為台灣人具有高度的創新能力以及企業精神。
雖然在勞力成本上並沒有競爭的利基,但具備高EQ才是決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未來新興產品必須完全滿足顧客需求,
以及理解顧客為何有這些需求的原因,這樣才能研發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
而臺灣現在面臨的,是如何將臺灣人力資源中的創新能力以及企業精神整合到產業之中,提供勞工的結構以及利潤。
所以僅談製造業是不足的,必須要往上游走,談如何創造成功品牌、服務以及整合客戶的經驗。
因此臺灣必須重新整合資源,並將資源投注在能夠提升國家產業結構的產業,
這將是決定台灣能否在下一個階段的產業競爭中繼續保持現在地位的重要條件。
老實說,看到這篇文章,我感到非常的悲哀,
Jeffrey F. Rayport 講的非常正確,也指出了臺灣現在所需要的方向。
但悲哀的是這個我們早已發現也面對許久的現象,這些年來我們非但沒有改進,卻仍不知所措。
更諷刺的是,這個由資策會出版的刊物所提問的內容,
其中所得到的答案,與三年前同樣是資策會 羅德和副執行長 的演講內容如出一轍,
但這三年來我們並沒有強烈體驗這個改變。
我認為我們並不是無所適從的。
這些年來參與的諸多講座與研討會中,我發現臺灣仍有很多深俱遠見又戒慎恐懼的先驅,
針對我們目前所遭遇的問題都有很精準的Solution..
針對我們目前所遭遇的問題都有很精準的Solution..
就如同羅德和副執行長當初所提到的,
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提供有價值的Service,並藉由Content Aware的價值,累積可重覆利用的Value。
新時代是整合的時代,透過跨領域整合,在別人建立的基礎上建築自己的創意,並建立自己的深度。
同樣在 史欽泰院長的演說中亦有指出問題、機會與解決方法 (同樣是三年前)
史院長所提出的機會:
- 先進國家有的成本競爭壓力
- 台商於大陸所擁有的生鏟優勢
- 新產品快速開發能力
- IT優勢
- 臺灣中小企業創業精神
解決方法:
- 創新導向政策
- 人力素質提升
- 追求卓越學術研究
- 創造新興科技產業
- 推動知識型策略
- 仰賴產業、學術、研發機構所形成之產業聚落
而這些議題與內容也同樣出現在不同的座談、專訪中,
像前宏碁科技 陳正堂董事長的演講、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 成大王駿發教授 、ppaper雜誌包益民專欄、
商業雜誌,到前陣子亞洲大學資訊學院院長 曾憲雄 教授的演說等等,
當中無一不探討到我們當下的問題與未來的因應。
所幸不同以往的,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年青人走向創意聚落,
不管是資訊產業、時尚設計、遊戲多媒體,而大學院校也更常見到創意計畫、實驗等等
只是,我們欠缺的是強而有力的推手(政策)、良好的行銷手法與高附加價值的品牌。
改變或許是緩慢的,但很慶幸在我們這一代都能感受到不同以往的氛圍,
我期待不同以往的未來,
讓懷抱 "不願像那樣的大人" 心態長大的我們這一代,能創造更璀璨美好的臺灣奇蹟!
BP 2007.03.0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