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8的文章

紙紮 - 最後的禮物

  一轉眼,百日也過去了, 三個月又九天,空氣中仍舊存在著父親的氣息, 這股熟悉,彷彿一切只是一場悲傷的夢, 一場再也醒不來的夢....... 給父親最後的禮物, 是在世的我們最後一點奢求, 不管父親收到與否,這是我們的寄託, 對未盡孝道的我們微薄的一點救贖。   一切的源頭,是由Zoe這張平面開始 (請忽略尺吋), 但也因為這張圖,讓我那結合王大閎中式風格與日式町屋表現形式的建築處女作, 在家庭競圖中,慘遭業主擲杯淘汰。 雖然遺憾,但值得慶幸的是, 我總算稍稍能體會安籐忠雄訴說的屢戰屢敗的惡鬥經驗。 因應母親開出的要求:紅色斜屋頂、有大樹的庭院、外牆圍籬 最終的房屋形式Zoe採用美式洋房風格, 由架高的木造基座與大片落地窗,搭配一片綠色草地庭院與圍籬, 營造出屬於父親個人的生活空間     首先,一樓部份為開放式客廳、餐廳、廚房與衛浴, 並增加離開已久的爺爺奶奶專屬的孝親房。 入門後,第一眼所見到的是開放式客廳與我心愛的現代風格立牆、出挑樓梯       客廳側面則是另一開放廚房與吧臺空間, 這裡充滿了大家的愛心電器與精緻的調理臺空間。 (順便放上製作初期與眼鏡的對比供比例參考) 再側面的大面落地窗與挑高空間, 則是房屋量體前部的凸出單體,做為餐廳空間, 而這餐廳空間則是希望好客的父親, 縱使在新房子中仍能保持過去他最習慣的用餐環境, 因此仿造了家中數十年來使用的長桌。 而一樓其他還有孝親房與衛浴設備, (除了Klimt,眼尖點或許會發現還有 Monet)     二樓部份,則是父親個人專屬空間, 包含了起居空間、房間、工作區域以及他最愛的SPA浴室與陽台   房間當中包含了很多有趣的家具,像超級木工阿水做的可開衣櫥、櫃子、保險箱與Becky的小小電話, 另外還有世界名作與個人的小小作品。 而我堅持要送給父親的經典設計椅, 是知名傢俱設計師Charles and Ray Eames夫妻檔設計的經典作品 - Eames Lounge Chair & Ottoman, 或許生前沒機會買給父親享受這個Lounge Chair,但希望現在的他會喜歡。   此外這層樓另外附有乾濕分離、大型泡湯衛浴與後陽臺洗衣空

目 送 作者:龍應台

  目 送    作者:龍應台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 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 九月初, 家家戶戶院子裡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 枝枒因為負重而沈沈下垂,越出了樹籬,勾到過路行人的頭髮。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 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裡, 怯怯的眼神,打量著週遭。    他們是幼稚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 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 但是在那麼多穿梭紛亂的人群裡,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 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 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 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 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 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裡。 十六歲,他到美國作交換生一年。 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 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 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 他在長長的行列裡,等候護照檢驗; 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終於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 然後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乎不見。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 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 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 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願搭我的車。 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 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 我只能想像, 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 但是,我進不去。 一會兒公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 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隻郵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 : 不必追。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 彷彿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後,我回台灣教書。 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 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 卸下行李之後,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 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

Dear 我摯愛的父

你離開了我們, 悄悄的,不帶一語,正如你一貫般瀟洒, 而這卻是我永遠的遺憾。 請原諒我 來不及見你最後一面,那是我的不孝  是罪! 想到前一晚告訴你我住研究室不回家吃飯時, 你笑笑著說:『今晚吃好料唷!』, 而這猶在耳際的俏皮,卻在我跪進靈堂的一剎那,成了永別 回首這一年, 穩定了家計、喬遷生根、哥哥的婚事、姐姐出嫁、一家團聚 走馬看花般,過去的苦難全不及這一年間發生的喜悅, 卻也猶不及這般的錐心。 還來不及邀請你參加我的博士學位口試, 來不及成就讓你驕傲, 更來不及報養你下半輩子, 請原諒我。 曾經 在老師論文中看見博士結業前的喪父之痛,心中不忍唏噓, 如今,同樣的悵然淚下, 我只能期勉自己, 將所學知識盡心力回報世人 以報亡父。   BP  2008.08.17 P.S: 謝謝Zoe幫爸爸挑選的 巴哈雙小提琴協奏曲 ( Bach -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in D minor, BWV 1043 ) 讓爸爸在移靈時能倘佯在淡淡的平靜, 也付予了追思人們寧靜與療傷。 也謝謝所有聽聞後專程下台中的好友們 比利、家豪、阿法、鵬欽、純菁、益誠、阿包、阿淦、愛皮與永寬老師 還有其他不時關心的好友們,謝謝你們, 我代父親感謝大家。謝謝! J.S. Bach: Concerto in D Minor from Voices of Music on Vimeo .

很難不聯想的 Limes Hotel - By Alexander Lotersztain

    (Photo From: Limes Hotel ) Limes Hotel - 是2008.06.27才正式開幕,位在澳洲布里斯本(Brisbane)的設計旅館, 由旅居澳洲的阿根廷知名設計師 Alexander Lotersztain 所設計, 同時也是澳洲第一個加入設計旅館組織 ( Design Hotels Organization ) 的主題設計旅館。 附帶一提, 臺灣目前(2008.07) 所加入 Design Hotels Organization 的設計旅館, 是由澳籍建築師 Kerry Hill 設計,位在我們內地南投 Sum Moon Lake (日月潭) 的 LALU( 涵碧樓 )。 ( 由 Design Hotels Organization - LALU 網站上可以看到它的美,但也許有人跟我一樣, 對涵碧樓跟LALU   有什麼關係感到困惑,事實上La-Lu是邵族語"祖靈地"的發音, 故借代此用以彰顯在地文化。) 回到正題, 初看到Limes Hotel,你很難不會產生似曾相似的感覺, 我腦海中慢慢浮現的,是那位我極度欣賞,在臺灣北中南都有知名建案的日本建築師 伊東豐雄 ( Toyo Ito ) 而Limes Hotel在正面外觀上,正是相似於伊東豐雄為MIKIMOTO在東京設計的經典建築 - MIKIMOTO Ginza 2    MIKIMOTO Ginza 2 by Toyo Ito (Photo From: Wikipedia ) 然而撇開類似的形式操作手法, Limes Hotel 與MIKIMOTO Ginza 2 在建築本質上是極度的不同。 在MIKIMOTO Ginza 2中,Ito想表現的是藉由鋼板鋼筋混凝土結構組成, 打破並消弭傳統建築中表形與結構上的隔閡。更甚而透過演算法的應用, 設計出力量能連續流動的結構外牆,同時產生隨機自由、如夢幻般的氣泡開口配置。 反觀Limes Hotel,在建築結構本體上仍然沿襲傳統建築形式, 而正面外牆的氣泡開口,純粹為外形上的附加修飾,目的在突於Limes Hotel 的品牌形象。 ( Limes Hotel 的logo 即為三個多角形組成) 不過兩棟建築的相似與否並無關好壞,畢竟它們在設計角度根本上即是背道而馳的。 Ito 著重的是以建築師的視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