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總覺得身體不適,尤其是胃。
或許是一直以來無視生理時鍾的生活終於反應在身體上了。
前陣子看了不少與癌症有關的書文,像緒的"大鼻抗癌日記"、小懶鬼推薦的"醫界風雲",
它們都敘述了患者對癌症的遭遇、治療與心境。
當中雖然有艱熬有痛苦,但就如"醫界風雲"所描述的,
每個人身體內都存有癌症因子,
得到癌症或許並不可悲,因為生命終將一視同仁的走到終點。
癌症讓我們有幸知悉我們僅剩的時間,讓我們有心裡準備去面對、去珍惜、去道別。
人終將歸於泯滅,能坦然面對它是幸福的不是嗎?
癌症的致病機轉,基本上分為五個階段,
一開始為良性腫瘤(Tumor),隨後轉化為惡性腫瘤(即癌症Cancer)便進入後四期,
第一期,細胞異常增生,但尚未轉移。
第二期,癌細胞開始感染週遭組織,當轉移到週遭的淋巴系統(前哨淋巴結)時,便進入第二期
第三期,癌細胞更進一步轉移擴散至週遭器官
第四期,即為所謂的癌症末期,此時癌症開始透過體內循環系統轉移至遠處器官
在生物資學上,這也是一個極熱門的研究主題,
透過如微陣列(Microarray)這類大量表現分析工具,可以將各階段組織樣本與基因探針進行雜交(hybridization),
藉由所得基因的表現程度,瞭解癌症於基因層次各時期所產生的影響。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尋求各階段轉變間的調控基因(或許是致病基因、或許是抑制基因),
然而目前遭遇的最大瓶頸,首先是統計分析上的不對稱性,
因為要在僅僅五階段內,尋找高達數千目標基因當中少數的調控因子,
這在統計分析上難以精準實現。
其次為癌症微陣列分析中的樣本一致性,
在癌症Time Series 樣本分析中,我們很難得到單一受檢者在不同時期的取樣結果。
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人會眼睜睜看著自己得癌症卻不接受治療,
甚至讓它由良性腫瘤轉變為癌症。
所以在樣本組合上,往往也會因為不同人的基因表現懸殊,而產生雜訊甚至影響結果。
最近我常常思考,
『 如果我罹患癌症! 我該怎麼辦? 』
或許,我會考慮安寧療護吧。
坦然接受死神的搖鈴,面對生命必然的殞落。
但身為研究人員,我希望將身體提供實驗性醫學研究( 如Translational Medicine)
將自身的疾病轉為有用的研究數據,
提供在癌症中,不同Time series時期各種採樣資訊,如基因表現數據、小RNA調控數據等等
將自身的疾病轉為有用的研究數據,
提供在癌症中,不同Time series時期各種採樣資訊,如基因表現數據、小RNA調控數據等等
最後將數據結果公佈學術界,提供致力於癌症研究的學者們另一個詳細的臨床資料。
我的存在或許是渺小的,
但我期許它帶給醫學、學術上更大的貢獻。
呵,我是不是太天真了呢?
BP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