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Sucker love , 一起百憂解吧!

image
Pic From: http://kritiseerime.wordpress.com/2009/02/27/placebo-sleeping-with-ghosts/

 

要來了?!
沒錯,Placebo 要來臺灣了!!

94年成團至今,走過15個年頭的Placebo,
僅管 Brian Molko 早已不再是穿女裝、上著黑色眼影與指甲油的形象,
但他那雌雄莫辨的氣息與陰鬱、內省的自我對話,卻始終烙印在樂迷的心裡。

就像1999年那場Brian 與David Bowie的Live演唱,
縱使經過十年的光景、聆聽不下數百遍,
這首Without You I'm Nothing 始終會倚著吉他音牆,引領你回到那年輕的歲月,

那個燦爛、輕狂、不識愁滋味的年少時光。

 

         BP  2009.05.22

 

引述

Placebo and David - Bowie Without You I'm Nothing [HQ]


Placebo and David Bowie - Without You I'm Nothing

Strange infatuation seems to grace the evening tide.
I'll take it by your side.
Such imagination seems to help the feeling slide.
I'll take it by your side.
Instant correlation sucks and breeds a pack of lies.
I'll take it by your side.
Oversaturation curls the skin and tans the hide.
I'll take it by your side.
tick - tock [x3]
tick - tick - tick - tick - tick - tock
I'm unclean, a libertine
And every time you vent your spleen,
I seem to lose the power of speech,
Your slipping slowly from my reach.
You grow me like an evergreen,
You never see the lonely me at all
I...
Take the plan, spin it sideways.
I...
Fall.
Without you, I'm Nothing.
Without you, I'm nothing.
Without you, I'm nothing.
Take the plan, spin it sideways.
Without you, I'm nothing at al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健康跨領域合作的開始:資料工程

一直都很喜歡在會議上與跨領域的專家、醫師、學者分享我們在數據工程與分析應用上的發展經驗。 許多的專家學者,對於大數據應用的認知都仍侷限在一個超大型結構化資料集的子集合應用,在規劃好的條件設定下,針對特定的目標(疾病、行為)進行篩選,將數據narrow down到可以被個人電腦或是單一伺服器架構處理的小型資料集。 這樣的半手工處理方式,對於專一(Specific)領域主題的資料追蹤計算或許已經十分足夠,但當中倘若資料清理方式有改變、篩選條件增減,所有的數據都要從raw重新處理,不僅造成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浪費,對於專案計畫進度的延宕更是麻煩。這些還不包含

別再期末談臨終

『在那六年多的時間,我常常反省、後悔、卻也培養勇氣,問自己再遇到時要做什麼決定?.......回想我要簽同意書的時候,真的會抖-我有資格決定人家生死嗎?』 面對死亡,我們都很害怕,更何況是家人的臨終。 但究竟我們的選擇,是為了給家人最後的尊嚴? 還是填補自己的罪惡感? 學習勇敢面對、學習放下, 更要學著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不成為子女的負擔。 希望大家一起鼓勵這個勇敢的朋友, 因為她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加了解, 面對家人臨終,我們該如何做好準備。 『末期才談臨終太遲』 https://www.wacare.live/health-forum/q/1984983840830?topicId=25049764537230&fbclid=IwAR1ei-zrfSj9w5kbvBW5ecSbqWrI408fJ1qjXhisZwLxYdbON_jJbNKMAyY 更多的失智照護課程 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 Pan 2020.12.22 #臨終 #失智 #善終 #放棄急救 #預立醫療 #病人自主

物聯網與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化精準醫療

Source:  idownload blog 2014 年,當致力於電子病歷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分析,藉以尋找癌症機轉與治療方法的大數據公司 Flatiron Health 獲得 Google 創投( Google Ventures )高達 1.3 億美元投資後 [1] ,個人化精準醫療( personalized medicine )隨即成為火紅的熱門主題,這樣一股氣勢發展,讓美國總統歐巴馬 (Obama) 更在今年提出精準醫療計劃(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並投入 2016 年預算高達 2.15 億美金之譜 [2] 。 在精準醫療這般的強勢展開下,不僅僅只有過去生物資訊上基因體學、轉錄體學上的資料探勘或是電子病歷醫療健康數據分析,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 的發展也同時透過行動裝置與消費型穿戴式裝置大舉進入個人化健康促進與醫學上疾病研究領域。在這機電感測裝置快速發展下,各種輕巧卻具備多種感測裝置的隨身穿戴式裝置逐漸普及於消費電子商品市場,各家廠商發展出豐富的產品功能不僅能記錄活動頻率,更能偵測活動強度、睡眠狀態、作息規律,更甚至能取得穿戴者 24 小時的心跳狀態與壓力疲勞狀態,並利用這些生理數據進行健康促進的提醒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