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網頁瀏覽再進化:Google Blogger 五種顯示模式

image


2011三月,
Google Blogger (blogspot) 提出了五種最新瀏覽界面 (Blogger Dynamic Views),
分別為:
  • Flipcard
    Mosaic
    Sidebar
    Snapshot
    Timeslide
或許是因應平板電腦、電子書的流行,
這種直覺化的顯示方式,不僅僅提升了美觀度與網頁的操作便利性,
更加改變使用者的操作習慣 (不需點選,直接瀏覽)。


這五種瀏覽方式的顯示方法,
也只要在Blogger網址後新增式樣連結(/view/XXXX) 便可產生,
海馬迴受損的天空 為例,僅僅只需改成以下連結即可顯示:



Timeslide 模式,
以往只能靠第三方外掛的瀏覽模式(如Google Reader + feedly ) 來產生如雜誌般排板,
現在可以直接由網頁模擬顯示,讓使用者不需重覆點選連結,
只要使用滾輪即可進行全網站瀏覽。

image

 Sidebar 的文件瀏覽模式,

image



Snapshot 則適用於以圖片為主的blog,
像知名的 The Sartorialist 時尚街拍blog,
原始的blog內容如下:

image


在Snapshot模式下,產生彷彿時尚雜誌一般的照片排板,
操作上也更易於瀏覽。

image



而Mosaic 模式則可以做出海報拼貼般的item瀏覽方式。

image
http://trendever.blogspot.com/view/mosaic


以上是目前Blogger提供的動態顯示介面,
一般而言,Blogger的用戶是可以直接開啟這些瀏覽模式,
然而若無法直接開啟,依官方介紹 可能為以下狀況:
  1. Blog必須設定為公開(public)
  2. Blog的feed必須完整打開,也就是設定中的『網站提供』/ 『允許網誌資訊提供』
  3. 設定中的『格式』/『啟用動態檢視』必須開啟


Blogger Dynamic Views 官方介紹影片:



依過去的Blog平台發展來看,
Blogger算是相當早期的Blog提供商,
但早期因介面使用較為不便(或過於geek導向)與鮮少中文教學,
導致在國內市場上一直無法成為主流。

但如今在Google主導下,可以發現Blogger不斷推陳出新,
不但提出不少貼心的功能,更可以整合Google諸多服務,

相信在這樣多元的發展下,
除了搶攻亂鬥的Blog平台外與WordPress族群市場外,
在搭配Google Site、Google Apps與Google Buzz等服務下,
亦可做為一個相當恰當的商業整合應用平臺。

期待Google 還會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奇呢?



BP  2011.04.0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健康跨領域合作的開始:資料工程

一直都很喜歡在會議上與跨領域的專家、醫師、學者分享我們在數據工程與分析應用上的發展經驗。 許多的專家學者,對於大數據應用的認知都仍侷限在一個超大型結構化資料集的子集合應用,在規劃好的條件設定下,針對特定的目標(疾病、行為)進行篩選,將數據narrow down到可以被個人電腦或是單一伺服器架構處理的小型資料集。 這樣的半手工處理方式,對於專一(Specific)領域主題的資料追蹤計算或許已經十分足夠,但當中倘若資料清理方式有改變、篩選條件增減,所有的數據都要從raw重新處理,不僅造成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浪費,對於專案計畫進度的延宕更是麻煩。這些還不包含

別再期末談臨終

『在那六年多的時間,我常常反省、後悔、卻也培養勇氣,問自己再遇到時要做什麼決定?.......回想我要簽同意書的時候,真的會抖-我有資格決定人家生死嗎?』 面對死亡,我們都很害怕,更何況是家人的臨終。 但究竟我們的選擇,是為了給家人最後的尊嚴? 還是填補自己的罪惡感? 學習勇敢面對、學習放下, 更要學著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不成為子女的負擔。 希望大家一起鼓勵這個勇敢的朋友, 因為她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加了解, 面對家人臨終,我們該如何做好準備。 『末期才談臨終太遲』 https://www.wacare.live/health-forum/q/1984983840830?topicId=25049764537230&fbclid=IwAR1ei-zrfSj9w5kbvBW5ecSbqWrI408fJ1qjXhisZwLxYdbON_jJbNKMAyY 更多的失智照護課程 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 Pan 2020.12.22 #臨終 #失智 #善終 #放棄急救 #預立醫療 #病人自主

物聯網與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化精準醫療

Source:  idownload blog 2014 年,當致力於電子病歷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分析,藉以尋找癌症機轉與治療方法的大數據公司 Flatiron Health 獲得 Google 創投( Google Ventures )高達 1.3 億美元投資後 [1] ,個人化精準醫療( personalized medicine )隨即成為火紅的熱門主題,這樣一股氣勢發展,讓美國總統歐巴馬 (Obama) 更在今年提出精準醫療計劃(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並投入 2016 年預算高達 2.15 億美金之譜 [2] 。 在精準醫療這般的強勢展開下,不僅僅只有過去生物資訊上基因體學、轉錄體學上的資料探勘或是電子病歷醫療健康數據分析,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 的發展也同時透過行動裝置與消費型穿戴式裝置大舉進入個人化健康促進與醫學上疾病研究領域。在這機電感測裝置快速發展下,各種輕巧卻具備多種感測裝置的隨身穿戴式裝置逐漸普及於消費電子商品市場,各家廠商發展出豐富的產品功能不僅能記錄活動頻率,更能偵測活動強度、睡眠狀態、作息規律,更甚至能取得穿戴者 24 小時的心跳狀態與壓力疲勞狀態,並利用這些生理數據進行健康促進的提醒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