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蜷川實花作品很不賴,但觀眾禮儀有待加強

 

284419_2214875542454_1564539108_2258350_8172584_n

 

蜷川實花(Ninagawa Mika)攝影展,

共有兩展場同時展出,分別為:

 

MOT/ARTS

主題:花朵與金魚系列
展期:2011/7/23-8/29
地點: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22號3樓  


TIVAC

主題:noir 與SAKURAN惡女花魁系列
展期:2011/7/23-9/11

地點:台北市遼寧街45巷29號1樓

 

 

這次在MOT展出的作品不少,

讓花與金魚兩個主題一起展出也非常的合襯,

當中以壓克力板的呈現方式,讓色彩鮮艷的影像更加明亮搶眼,一派熱鬧,

非常值得一看!

 

[ 工商時間至此 ]

 

這次的展雖然精彩,

但,這次最大的問題,是我們觀眾們!

 

我必須要把主辦單位的基本規範貼出來:

 

 

R0215853

 

 

會場擠滿的觀眾們,幾乎沒人尊守這個規範,

一票人囂張的拿著DSLR,一幅幅彷彿要翻拍一般的擋在作品前狂按快門,

更別說此起彼落的閃光燈,搞的昏暗的空間只差電子樂就可以變夜店。

 

還有像來到觀光景點一樣的與作品合照,


R0215847

 

 

完全不顧旁邊還有其他人在看展,

拍攝與被攝者佔據了整個作品旁的可視空間,

只差沒有在壓克力上刻寫『XXX到此一遊』,非常之無禮。

 

 

R0215848 R0215851

 

 

最讓人傻眼的,

還有像這樣,一群人圍擠著一幅作品,旁人都無法過去欣賞,

也不知道他們在幹嘛。

 

R0215845

 

實際上,

他們是佔據著作品輪流的幫伙伴拍照,

最讓人傻眼的是被拍攝人非常貼近作品,臉頰幾乎都要靠在壓克力板上,

終於連一直睜隻眼閉隻眼的工作人員都看不下去,衝上去大聲制止。

 

R0215846

 

 

而讓我最抓狂的,不止是他們瘋狂的拍攝行為,

當我一個人站在作品前時,

竟然還有整個人直接擠到我與作品中間,

完全檔在我前面,只為了從側面拍攝旁邊作品,

這是多麼沒有教養的失禮行為?

 

 

看著這些年輕人 (大多也都是年輕人),讓人不禁捏了把冷汗,

臺灣這幾年來文化、設計與藝術力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

但這些自視有品味有氣質的文青們,卻連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素養都遺忘了,

心,是膨漲的,眼界卻狹小自溺的可憐,

縱使吸收了再多外來的價值觀,在自我文化水準上卻是匱乏退化的。

 

若這些就是我們當下的普遍態度,這是多麼的令人擔憂呀?

 

 

 

BP  2011.08.0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健康跨領域合作的開始:資料工程

一直都很喜歡在會議上與跨領域的專家、醫師、學者分享我們在數據工程與分析應用上的發展經驗。 許多的專家學者,對於大數據應用的認知都仍侷限在一個超大型結構化資料集的子集合應用,在規劃好的條件設定下,針對特定的目標(疾病、行為)進行篩選,將數據narrow down到可以被個人電腦或是單一伺服器架構處理的小型資料集。 這樣的半手工處理方式,對於專一(Specific)領域主題的資料追蹤計算或許已經十分足夠,但當中倘若資料清理方式有改變、篩選條件增減,所有的數據都要從raw重新處理,不僅造成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浪費,對於專案計畫進度的延宕更是麻煩。這些還不包含

別再期末談臨終

『在那六年多的時間,我常常反省、後悔、卻也培養勇氣,問自己再遇到時要做什麼決定?.......回想我要簽同意書的時候,真的會抖-我有資格決定人家生死嗎?』 面對死亡,我們都很害怕,更何況是家人的臨終。 但究竟我們的選擇,是為了給家人最後的尊嚴? 還是填補自己的罪惡感? 學習勇敢面對、學習放下, 更要學著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不成為子女的負擔。 希望大家一起鼓勵這個勇敢的朋友, 因為她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加了解, 面對家人臨終,我們該如何做好準備。 『末期才談臨終太遲』 https://www.wacare.live/health-forum/q/1984983840830?topicId=25049764537230&fbclid=IwAR1ei-zrfSj9w5kbvBW5ecSbqWrI408fJ1qjXhisZwLxYdbON_jJbNKMAyY 更多的失智照護課程 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 Pan 2020.12.22 #臨終 #失智 #善終 #放棄急救 #預立醫療 #病人自主

物聯網與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化精準醫療

Source:  idownload blog 2014 年,當致力於電子病歷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分析,藉以尋找癌症機轉與治療方法的大數據公司 Flatiron Health 獲得 Google 創投( Google Ventures )高達 1.3 億美元投資後 [1] ,個人化精準醫療( personalized medicine )隨即成為火紅的熱門主題,這樣一股氣勢發展,讓美國總統歐巴馬 (Obama) 更在今年提出精準醫療計劃(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並投入 2016 年預算高達 2.15 億美金之譜 [2] 。 在精準醫療這般的強勢展開下,不僅僅只有過去生物資訊上基因體學、轉錄體學上的資料探勘或是電子病歷醫療健康數據分析,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 的發展也同時透過行動裝置與消費型穿戴式裝置大舉進入個人化健康促進與醫學上疾病研究領域。在這機電感測裝置快速發展下,各種輕巧卻具備多種感測裝置的隨身穿戴式裝置逐漸普及於消費電子商品市場,各家廠商發展出豐富的產品功能不僅能記錄活動頻率,更能偵測活動強度、睡眠狀態、作息規律,更甚至能取得穿戴者 24 小時的心跳狀態與壓力疲勞狀態,並利用這些生理數據進行健康促進的提醒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