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的我開始瞭解到自己為什麼如此的熱衷追逐著老東西,
縱使它腐朽、幾近殘破,
但它有著歲月刻劃的裝飾、有著在模組化、大量製造的當下產品所沒有的細節,
而這些細節,即是無可取代的唯一,還有設計製造人所投入賦予的靈魂與其最私人的品味表現,
這一切都是機械量化所無法營造出的部份,也是種在多元與美麗下的競技。
工業革命後機械取代了大量人力,這並不是個原罪,
它的確全面性的提升了人類的生活水準與居住品質,
但令人害怕的是走向極限的同時,過度的廉價銷費會讓年輕的一代喪失了對美的批判與理解,
因為它們難以深入的品味細節,不,是無從品味起,
在當下便利的生活型態中,他們不瞭解一件衣服最根本的布料可以有千百種織法,
不瞭解一條簡單的皮帶是可以用盡諸多工法:鞣皮、染色與編織,
也更不知道簡單的一張桌子、椅子是可以有著多麼優美的曲線與極度精緻的裝飾,
所以從小被迫卻無感的穿著樣式單調的服飾、仿冒圖樣T-shirt,買著廉價韓貨的假皮皮帶,
也從未正眼瞧過天天使用的物品、傢具,更絲毫不懂得珍惜,因為壞了換新就好反正也不貴,
而這也正是規模經濟所教導的思維:膚淺的消費。
同樣的他們似乎也從未想過,
那些看似博物館裡才看的到的東西,在過去是多麼的普遍,
一個看似簡單的家具,或許是某個工匠費心的手作,雖然無名,
卻帶著他的風格與專屬於他的細節,這即是多元細節的美。
而這一切並不是要求名貴或崇尚品牌,而是對物質最基本的要求與對資源的珍惜,
在過去,為了製作一件衣服,可以自己挑選布匹、決定樣式與作工,
不一定要奢侈,卻有著自我對話的空間,決定自己的品味,同時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事物。
這些,都是過去稀鬆平常的享受與薰陶,
但遺憾的是在當下已難以復見,更徨論那些品味細節生活的過程,令人遺憾!!
PAN
2012.05.02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