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慕尼黑BMW博物館 (Munich, Germany)所攝,自1970至2010 BMW產品發展史)
最近整理了些產業資料做為對外國人推廣臺灣產業經濟時使用,主題之一是:『創新品牌』,而在蒐集許多國內知名品牌企業資料時竟然卻看到了這樣的介紹:
『即便是兩輪的自行車我們很早就發現德國工程師也是最頂尖、最值得信賴的。所以,XXX的研發中心就設在德國汽車工業重鎮Stuttgart附近的Magstadt市Swabian小鎮。』.....From Merida (http://goo.gl/Gv1xe)
現在當然不是要戰品牌,只是很訝異一個以世界品牌設計大廠自居的企業,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裡竟劈頭就稱讚別人的技術有多好有多頂尖所以去跟隨,完全忽略自主研發或由國人發展的部份,這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並且感到無比可悲啊。如此這般的介紹不只不會讓人感到敬佩,更產生一種是否品牌本身的技術不良?工藝程度低落?.. 種種的想法。更進一步的,還默默宣示了一個只依賴別人的企業,不僅少了學習自我成長的能力,更喪失了進步的潛力。這身為我國一個世界知名品牌,是多麼令人擔心的事!
而更令人害怕的,是彷彿大多數的臺灣企業都存在著這樣的思維模式,過度的成本導向,長期忽視高風險、高成本的核心技術研究,過度委外造成企業空洞化,結果能運用的只剩包裝、應用、行銷、營運。傳統產業是如此,高科技、資訊、生技產業更是嚴重,結果或是守著薄薄的毛利付出大比權利金,又或是技術外留 (還不是外"流",因為國內根本也缺乏),難以保存知識資產卻付了大筆金額委外提升了別人的技術,短期雖然造就了高品質高性價商品,但長遠來看卻是削弱自己的實力並且讓自己身陷僵化難以創新的泥濘,更慘的是連帶影響了國家整體大環境。當每年產出的大量高知識高學歷新鮮人裡,一大部份的人口全數前往國外進修、就業,再者進入國內企業從事與高學歷不匹配的作業性質或業務性質職務,這些成因不僅僅因為國內薪水廉價,研發風氣低落更是肇因,就業市場是如此更惶論許多掛羊頭賣狗肉的產學合作與產業發展(分贓)計畫。 『創新、品牌、產業升級』這些早已是聽了幾十年都還是標語的標語! 與其說要如何阻止人才外流,不如先勸勸企業家們多吐一點本來就不該拿那麼多的部份,給企業、給員工還有給整個大環境一個更健全有遠見的發展空間,這才是永續發展之道不是?
PAN
2012.08.0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