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種強烈的欲望想去修 線性代數 與 多變量分析 課程。
想到過去,因為不知所學為何所以草率了事的數學課,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這樣的滋味吧。 但回歸到教育現況上,究竟有多少學生們,在求學的當下會去思考到所學為何? 而臺上高談闊論的教授們,又有多少,懂得在要求同學"死背"數學之前,去瞭解學習它的意涵為何?
最近深刻的體會,在一腳踩著學界,另一腳伸在業界時,你會發現公共論壇在提及高失業率社會現像與企業徵才困難、人材流失的窘境,這看似矛盾的議題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因為在重視高知識密集產業的結構下,具備高知識技能的大學畢業生,真的少之又少少之又少少之又少 (從我repeat三次就可以感覺到到底有多少),更惶論畢業後可以直接上前線的學生。 而就在這樣跳不進高知識產業環境,又一昧往勞力密集產業裡躦的結果,想當然造成的是偏差的過度飽和,也大大的影響了就業率。
你說,在這廣設大學,超高升學率的臺灣,有沒有可笑? (亦或可恥?)
無聊式的齊頭教育,讓原本身為知識殿堂的場域變成一種四不像空間,聊天、玩手機看電影已經是常態中的基本,還聽過連線對戰、圍坐地板打桌遊,只差圍爐烤肉沒出現而已。 讀書時最嚴重的上課睡覺,現在反而覺得:『嗯,起碼沒吵到同學。還挺乖的』。 上這樣的課往往讓人坐如針氈,因為同學們似乎沒有意識到,一學期四個半月(18 週)的基本銷費就超過六萬 (私大學費),加上生活費超過十萬絕對不為過。 而這些,都是負債!
然而當下多數學校的『辦學精神』,不再是學生畢業後的能力定位,而是你當了20個學生,10個退學,馬的我一年就少賺120萬以上。所以老師教書怕怕、學生上課無聊,文憑到手,馬上開始求職被打槍的循環,結果就是一窩蜂的回到了勞力密集產業。 這個高中畢業就能、也更能勝任的產業。學生花了四年卻只背了學債 (4年 含生活費100萬算正常,48萬自己背剩下爸媽背) ,但連玩也沒玩好,這是何苦呢?
說來說去,這只是最近在徵人時的一點牢騷,
三萬六每天正常上下班,做的只有簡單的資料整理與基本的統計分析,
竟然可以兩個月找不到合適的人,
回到學校問同學,應屆畢業生一臉茫然,
也不相信自己做的到。
這個時候,你真的會發現,
這個國家的教育,已經不止爛到骨子裡,
而制定政策的人,連腦袋都臭掉了。
最後那些作勢打壓勞工,從未思索社會責任的資方、企業主,
我實在想不到什麼辭彙,
罵三字經,好像都覺得對他們來說太優美了。
這個都快變月經文,你說該怎麼辦?
PAN
2013.05.0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