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已經沒有時間再被遮蔽雙眼了

f1000025

This world full the information of complaining, fake, lie, negative attitude and disappointment. Everyday when we wake up, it comes from any kinds of media into us, and we didn't recognize it's already shadowed our eyes and kicked us into the negative cycle.
We needs an attitude adjustment from inside out, to judge things with solution, do things with honesty, thinking in positive, and most important is give someone feel that he/she is worth loving for, and make a dream, let it come true !

半夜醒來,總算來到的秋天涼風讓腦袋格外清醒,慣性的打開了Facebook,突然意識到這無時無刻接收到的資訊,無論國內外的新聞、電子媒體、朋友們的轉寄訊息,幾乎大多數都帶著負面的情緒: 抱怨、謊言、虛假與各種失望悲情。這些在眼前螢幕上刷新的內容,與五感體會到這夜裡的清新、十一樓美麗夜景、轉濃的秋意,霎時間爆裂出一種超現實的強烈違和感,也才真正意識到,我們的雙眼都被這樣的人工迷惑遮蔽了,而我們卻不自知。

真的很佩服士郎正宗20年前就在闡述網路 standalone complex 概念所造成社會上的衝擊,但到了這年紀,解釋一個現象跟經歷一個過程是不夠的,我們該思考的是回歸身為一個人的本質的良善的結果,正向思考、帶著解決方案的批判 (非謾罵)、還有誠懇的處事方法,更重要的,去讓自己所愛的人感受愛,然後為自己打造一個夢想,並且實現它。

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何不讓自己更專注在自我成長之後的成果還有回饋?

 

PAN

2014.09.26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健康跨領域合作的開始:資料工程

一直都很喜歡在會議上與跨領域的專家、醫師、學者分享我們在數據工程與分析應用上的發展經驗。 許多的專家學者,對於大數據應用的認知都仍侷限在一個超大型結構化資料集的子集合應用,在規劃好的條件設定下,針對特定的目標(疾病、行為)進行篩選,將數據narrow down到可以被個人電腦或是單一伺服器架構處理的小型資料集。 這樣的半手工處理方式,對於專一(Specific)領域主題的資料追蹤計算或許已經十分足夠,但當中倘若資料清理方式有改變、篩選條件增減,所有的數據都要從raw重新處理,不僅造成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浪費,對於專案計畫進度的延宕更是麻煩。這些還不包含

別再期末談臨終

『在那六年多的時間,我常常反省、後悔、卻也培養勇氣,問自己再遇到時要做什麼決定?.......回想我要簽同意書的時候,真的會抖-我有資格決定人家生死嗎?』 面對死亡,我們都很害怕,更何況是家人的臨終。 但究竟我們的選擇,是為了給家人最後的尊嚴? 還是填補自己的罪惡感? 學習勇敢面對、學習放下, 更要學著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不成為子女的負擔。 希望大家一起鼓勵這個勇敢的朋友, 因為她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加了解, 面對家人臨終,我們該如何做好準備。 『末期才談臨終太遲』 https://www.wacare.live/health-forum/q/1984983840830?topicId=25049764537230&fbclid=IwAR1ei-zrfSj9w5kbvBW5ecSbqWrI408fJ1qjXhisZwLxYdbON_jJbNKMAyY 更多的失智照護課程 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 Pan 2020.12.22 #臨終 #失智 #善終 #放棄急救 #預立醫療 #病人自主

物聯網與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化精準醫療

Source:  idownload blog 2014 年,當致力於電子病歷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分析,藉以尋找癌症機轉與治療方法的大數據公司 Flatiron Health 獲得 Google 創投( Google Ventures )高達 1.3 億美元投資後 [1] ,個人化精準醫療( personalized medicine )隨即成為火紅的熱門主題,這樣一股氣勢發展,讓美國總統歐巴馬 (Obama) 更在今年提出精準醫療計劃(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並投入 2016 年預算高達 2.15 億美金之譜 [2] 。 在精準醫療這般的強勢展開下,不僅僅只有過去生物資訊上基因體學、轉錄體學上的資料探勘或是電子病歷醫療健康數據分析,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 的發展也同時透過行動裝置與消費型穿戴式裝置大舉進入個人化健康促進與醫學上疾病研究領域。在這機電感測裝置快速發展下,各種輕巧卻具備多種感測裝置的隨身穿戴式裝置逐漸普及於消費電子商品市場,各家廠商發展出豐富的產品功能不僅能記錄活動頻率,更能偵測活動強度、睡眠狀態、作息規律,更甚至能取得穿戴者 24 小時的心跳狀態與壓力疲勞狀態,並利用這些生理數據進行健康促進的提醒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