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學研究的條件與定義

 R0015716
最近,
在許多透過基因體研究探討自閉症候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論文中發現了一些疑點,
即針對這樣複雜的疾病症狀群,以粗略的未分級資料是否能得知基因間確切的調控關係???
沒想到這樣的困惑,竟是國外自閉症研究上爭論已久的一個議題,

如專欄作家  Lisa Jo Rudy 在   http://autism.about.com  上的幾篇文章:

  • Autism Controversies Fueled by the "Spectrum?" Share Your Opinion
  • Symptoms of Autism NOT Listed in the Diagnostic Literature


雖然這個例子舉的是ASD,
但這也突顯出科學研究上一個主觀性研究的缺憾,
即當一個病症無法明確歸類與分級,便全部冠以相同的分類層級並予以處置,
這點,無疑是剝奪病人的權益並造成錯誤的指導方針。

就像不同層級的ASD病患,
在目前學術醫療分類上僅以患者行為特徵做為分類, 如缺乏社交能力、有限興趣、重覆行為、或缺乏想像力等等 
(事實上許多ASD個案卻都擁有出色的創意思考能力)

這些行為分類都可以在目前最普遍使用由美國精神醫學為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所出版的:
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urth Edition (DSM-IV) 中瞭解。

然而這樣的分類特徵明顯缺乏疾病分類上應有的準確性與覆蓋度,
以ASD患者為例,如同Lisa Jo Rudy所提到許多病患時常遭受到的個體症狀,如:
腹瀉、胃痙攣、焦慮、癲癇與敏感症狀等等常見特徵,都未被囊括討論於手冊的分類項目中。
然而,這樣的症狀對於ASD分類上真的無關緊要嗎?
我想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就如同Lisa Jo Rudy文中所引用 UC Davis – M.I.N.D. Institute 網頁所說:
"Children with autism clearly are not all the same," said David G. Amaral, research director of the UC Davis M.I.N.D. Institute and co-director of the project. "The tremendous variation leads us to believe that autism is a group of disorders rather than a single disorder -- several autisms versus one autism. We are determined to provide the specific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criteria that accurately define distinct subtypes."   
-  From : M.I.N.D. Website – “Autism Phenome Project aims to redefine autism by identifying distinct subtypes”
拋開疾病分類中相關的社會性議題 (如:性別角色、白人、醫師角度或不當權力使用等),
單純以科學研究角度來看,ASD研究同樣也存有著許多的問題,
如近幾年針對Autism對於基因體上的研究報告,
像是2008年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中的” Advances in autism genetics- on the threshold of a new neurobiology “  、 2009 PLOS Genetics 的 “Genome-Wide Analyses of Exonic Copy Number Variants in a Family-Based Study Point to Novel Autism”   或其他ASD 於Genomic相關的論文。

可以發現針對實驗素材的蒐集幾乎都是未經性狀分類的,
對於當中linkage的分析,也僅以Multiplex families, simplex families 等方式進行分類,
卻未針對所有dataset的詳細type進行歸納,
如此,又如何能證實它的正確性呢?
這樣高成本耗資費時的研究,卻站在不完整的假說之上,是否能得到良好的貢獻、改善病患痛苦呢?

科學研究的條件與定義必須清楚合理,這是研究者的基本概念,
但在指鹿為馬的錯誤當下,如何改變既定的觀念,
我想,這是值得思考與檢討的地方!

不過可以慶幸的是,
面對這樣的挑戰, 我們比伽利略幸運多了!!

BP  2010.06.12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醫學健康跨領域合作的開始:資料工程

一直都很喜歡在會議上與跨領域的專家、醫師、學者分享我們在數據工程與分析應用上的發展經驗。 許多的專家學者,對於大數據應用的認知都仍侷限在一個超大型結構化資料集的子集合應用,在規劃好的條件設定下,針對特定的目標(疾病、行為)進行篩選,將數據narrow down到可以被個人電腦或是單一伺服器架構處理的小型資料集。 這樣的半手工處理方式,對於專一(Specific)領域主題的資料追蹤計算或許已經十分足夠,但當中倘若資料清理方式有改變、篩選條件增減,所有的數據都要從raw重新處理,不僅造成大量的時間與人力浪費,對於專案計畫進度的延宕更是麻煩。這些還不包含

別再期末談臨終

『在那六年多的時間,我常常反省、後悔、卻也培養勇氣,問自己再遇到時要做什麼決定?.......回想我要簽同意書的時候,真的會抖-我有資格決定人家生死嗎?』 面對死亡,我們都很害怕,更何況是家人的臨終。 但究竟我們的選擇,是為了給家人最後的尊嚴? 還是填補自己的罪惡感? 學習勇敢面對、學習放下, 更要學著為自己的未來做好規劃,不成為子女的負擔。 希望大家一起鼓勵這個勇敢的朋友, 因為她的經驗分享,讓我們更加了解, 面對家人臨終,我們該如何做好準備。 『末期才談臨終太遲』 https://www.wacare.live/health-forum/q/1984983840830?topicId=25049764537230&fbclid=IwAR1ei-zrfSj9w5kbvBW5ecSbqWrI408fJ1qjXhisZwLxYdbON_jJbNKMAyY 更多的失智照護課程 https://www.wahere.wapro.live/udnxwacare Pan 2020.12.22 #臨終 #失智 #善終 #放棄急救 #預立醫療 #病人自主

物聯網與大數據時代下的個人化精準醫療

Source:  idownload blog 2014 年,當致力於電子病歷 (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EMR) 分析,藉以尋找癌症機轉與治療方法的大數據公司 Flatiron Health 獲得 Google 創投( Google Ventures )高達 1.3 億美元投資後 [1] ,個人化精準醫療( personalized medicine )隨即成為火紅的熱門主題,這樣一股氣勢發展,讓美國總統歐巴馬 (Obama) 更在今年提出精準醫療計劃(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 ,並投入 2016 年預算高達 2.15 億美金之譜 [2] 。 在精準醫療這般的強勢展開下,不僅僅只有過去生物資訊上基因體學、轉錄體學上的資料探勘或是電子病歷醫療健康數據分析,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 的發展也同時透過行動裝置與消費型穿戴式裝置大舉進入個人化健康促進與醫學上疾病研究領域。在這機電感測裝置快速發展下,各種輕巧卻具備多種感測裝置的隨身穿戴式裝置逐漸普及於消費電子商品市場,各家廠商發展出豐富的產品功能不僅能記錄活動頻率,更能偵測活動強度、睡眠狀態、作息規律,更甚至能取得穿戴者 24 小時的心跳狀態與壓力疲勞狀態,並利用這些生理數據進行健康促進的提醒與建議。